undefined

Focus:生態神學與宗教比較

一、Tillich的聖靈論

  審視Tillich一生研究系統神學的軌跡,可以發現他在一戰前1913年就開始系統神學的研究,但此時的手稿較為片段,具有濃厚的觀念論。1926年在馬堡大學的演講,聖靈論與終末論的部分尚未完成。1933年,Tillich從納粹德國來到美國,1957年旅日的佛教經驗導致關聯法神學的緊張,以聖靈論重新思考這個問題。1963年,Tillich才完成《系統神學》第三卷。前人研究較少論及第三卷聖靈論,然而Tillich自己提及該卷回應了對前面的批評,整個系統神學體系才告完成。

關聯法:世俗提出問題,基督教提出答案→世俗提出答案,你能提出另一個答案嗎?答案和答案的關係是對話,而不是關聯法。宗教對話對當代來說很常見,但回到二十世紀初,對那時代的神學家而言不是簡單的問題:如何在開放對話的同時保持獨特性?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覺得應該要看[我們與惡的距離]之類的,平衡一下...

敘事者所顯現的面向,女主角跟男主角原本感情很好,後來離鄉背井沒有生活重心的設定讓人很糾結。當然可以說這樣的設定比較有戲劇張力,可以凸顯男主角為了維持不敗紀錄到底付出多大的代價,除了抽象的良知外,還有具體的親密關係。

《惡的象徵》,Ricoeur的這本書,望文生義的話,這門課目前為止看的三部電影都有其蹤跡。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ext. of 201711
  • 請輸入密碼:

Henning Graf Reventlow,  Leo G. Perdue trans.

Epochen der Bibelauslegung

Band 1 Vom Alten Testament bis Origenes  

 

1.1 The Work of Redactors

文章標籤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繼上週一初談之後,預約了今日開始第一次的心理諮商晤談,總共有六次,一次50分鐘,第四次會決定是否需要延長。

心理師不會從初談時(不同人)所蒐集的資料下去詢問,所以一開始有點不是那麼容易切入要談甚麼,好像切入點太偏向職涯諮詢了。初談就有說我要談這方面的問題,也預約了職涯諮詢,所以心諮這邊是偏重比較內在的,動機、意志、認同感等問題。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初談或正式晤談,心理師都會問「你期望從這段諮商過程得到什麼幫助?」而不是直接說諮商會帶給你什麼幫助。這是一種empowerment的概念嗎?

大致上簡介了自己從大學畢業、工作三年到念研究所的歷程,從工作到決定念研究所之間的轉折,不可避免地就會提到遞剪那個關鍵的事件和工作脈絡的問題,好像花了有點長時間(應該有15min吧)解釋來龍去脈,還有釐清為什麼我現在看待這件事情的角度會不一樣(這段真的addressed超乎我預期久,對我來說事情已經過去了--但人還沒QQ不知會不會/需不需要提到QQ)。然後講到cls面試,還有Andrew說INTP沒有碩士學歷很難找到適合的工作這段;說到INTP就會提到我比較抽象、比較形而上,不喜歡跟大家一樣很表面的東西。然後心理師就接下去問我之前做的工作都不是適合的嗎?我回答我在那些工作學到的可能是別的東西,例如職場人際。而且進保險業主要原因是好奇保險業務員的生活,雖然跟我的形而上路線差很遠,但那段時間對於skl的同事我是敞開心的(相較於現在在所上各種心關起來,這是下次的issue),這次沒有用「我在重修國中沒修好的人際學分」這樣的term。相對於前面的抽象形而上,心理師很有興趣地問我在保險公司學到哪些很具體的說話方式,我剛開始靦腆很久,還真的想不出來,後來才想到區聚餐那次我們幾個新人跟長官自我介紹,我幫同梯的新人補充說明加深記憶:「以後吃總經理榮譽宴就會想到育榮」,就是業務單位很慣常用的那種諧音之類的語言遊戲加深印象的講話方式(嘉興加薪那段來不及想到)。心理師觀察到我講到這段回憶時的表情是很開朗的。

好像從我現在對於學生時代的反省談到我學生時代都在做什麼吧,就自然講到長久存在的obsession問題,都已經變成我的一部份了(嘆),還有心情不好都怎麼辦?有哪些朋友可以談心?他們會給你什麼回饋?我覺得有時候未必是要別人說什麼欸......不知道,可能就是同溫層取暖吧,心理師也這麼說XD還有轉換環境,原本只是在出去走走的範疇(包括playback),然後心理師就把我前面講到的暑期實習也理解在這個範疇,我覺得有道理。雖然到後來又在「當律師比較有社會地位」這個念頭裡面鬼打牆...還有找很多事情做變來變去又一直批判自己等等,所以下次晤談重點會放在釐清每一個選擇背後的動機之類的,希望能更肯定自己所做的。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學與媒體】課堂指定閱讀之電影,課堂討論從悔罪、救贖、愛等層面來看,還從符號學icon/index/symbol的層次來解析,從具體的圖像/指事/抽象概念。

簡記一下我自己看的時候留意的點:

起初不可一世的毒舌主持人Jack,鏡頭從上面俯視昏暗的錄音室,看不到Jack的表情和眼神;在釀成悲劇的那段話,鏡頭只帶到Jack的嘴巴開闔。Jack本身作為「媒體人」的角色卻沒有在課堂上討論到,我覺得有點可惜。大眾傳媒的社會影響,在Jack看不到的那一端,聽眾彷彿沒有面孔。

從人生勝利組的高樓大廈到小老百姓蝸居的錄影帶店、從廢墟般的布魯克林橋下到昏暗擁擠的鍋爐室...

對Parry而言,尋找聖杯是真實、紅騎士帶給他的恐懼也是真實,他有一個自成體系的世界,不用迎合現實。儘管中間追Lydia的那條線跟貫穿首尾的聖杯頗為脫節,聖杯的重要性也不夠隱喻,都用明講的...還有他追Lydia的方法在這個時代會被告吧'= =跟蹤狂...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之前印象最深刻的面試經驗是什麼?有什麼可以從中學習的?那場面試有什麼需要改進的?」

我有回答到一點自己覺得不錯:「每個人都有剛開始進入一個產業的時候,所以如果問太多對那個產業的了解可能人家會很緊張,所以先從他會的開始問,再尋找共通點,借力使力漸漸帶到話題」

被建議要有自信一點了QwQ

 

...人資感覺是一個要不斷換位思考的工作呢~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eader是願景的容物〉

開放型組織

學習型組織

〈Harvard教你知識管理〉

兩種知識管理策略:(理想:選一種為主,80%-20%)

文章標籤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族誌(首創「文化翻譯」一詞的學科)、後現代社會學、精神分析理論,這麼多領域是否可能組成單一範式?

後殖民理論家Homi Bhabha

[p222]

整個文化研究的領域裡,翻譯作為一種隱喻最大吸引力:這種思維可以打破二元對立

[p224]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159]

De catechizandis rudibus(啟蒙教理教授法)

奧古斯丁認為溝通的過程始於意念(idea),意念轉化為蹤跡(traces)或足印(vestiges),最後才轉成語言。

「...我心中的意念如飛速的光啟爆發,但我的言語卻又長又遲緩,完全不如原初的那個意念。在我說話的同時,那個意念已經隱藏起來,只在我的記憶中留下幾道足印,在緩慢的話語中流連。根據這些足印,我們用拉丁語、希臘語、希伯來語或其他語言發出聲音,但這些足印本身並不屬於拉丁、希臘、希伯來或是其他族群,這些足印是心靈的一部份,如同臉部表情是身體的一部份。」

///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約拿書》第一章.民族身分與普世救贖:私有化神的忠實民族主義者?

 

耶和華的話臨到亞米太的兒子約拿,說:「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

*原文有命令的意思

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為他們的達到我面前。」

文章標籤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約拿書》CH1-4的三種大綱

a民族身分與普世救贖:私有化神的忠實民族主義者?

 傳統信仰與覺悟悔過:至死不悔的傳統宗教信奉者?

 審判宣告與祈盼回轉:審判他者的熱血正義堅持者?

文章標籤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115-117

認知語言學的一個基本理論是,人體的感知運動功能是概念形成的關鍵...人體的感知誘發了這些詞意的形成

(stand的實驗)...人的不同意象圖式如何由人體的經歷(如stand)誘發

p124-126

動詞 - 序列掃描sequential scanning - 時間過程temporal process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劍橋基督教教義手冊》,根頓(Colin E. Gunton)主編,石彩燕譯,(香港:天道書樓,2006)

 

  基督論的探討,在早期教會制定大公信經時是從「基督位格的本質(the nature of Christ's person)」和「基督與上帝的關係」著眼:迦克敦信經發展出「本質」和「位格」的概念區別,揭示了基督的神人二性(hypostasis);後者在尼西亞信經即有詳述。

  早期基督論所回答問題的焦點是「如果基督要拯救我們,他必須『是誰』」,中世紀則開始將基督位格的討論置入其他神學主題的闡釋系統,聚焦於基督「救恩的本質」是什麼。十六世紀教會改革時期,基督論所探討的範圍擴及基督的救贖工作對人的影響,特別是過程中基督作為與人類作為的關聯。

  在人文主義與啟蒙運動的現代性思潮下,出現許多在宗教信念或準則外獨立運作的學科(如歷史方法);即使是神學亦受知識論轉向的影響。現代神學批判迦克敦信經「本質」和「神人二性」用語的概念適切性和可理解性,基督論的研究也轉向「歷史耶穌的尋索」。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劍橋基督教教義手冊》,根頓(Colin E. Gunton)主編,石彩燕譯,(香港:天道書樓,2006)

  本篇首揭人類陷入集體身分危機之旨。「認識自己」包含了對人類自身及以外的認識。基督教的人觀有其神學性;聖經以外的文本亦從人文和科學的不同向度談論著對人的理解,發現人類充滿矛盾和張力的複雜層面。

神學故事?

  自奧古斯丁至加爾文,古典至改革時代的神學,將人觀置於上帝觀之後,存有秩序(創造)與知識秩序(啟示)二方面皆然;現代神學則反之,笛卡兒與康德以降的認識論以人的主觀為基礎,如士萊馬赫、布特曼從人的信仰、人的存在等人類經驗來開始神學,巴特批判此種論調。在道成肉身的啟示中,人的故事從創世紀到啟示錄逐步開展。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一句句拾起你說過的話

將平凡的日常織成羽衣

在天河彼端熒熒發光

2/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享受(appreciate)別人服務(performamce)的前台觀眾(customer)

漸漸成為成為提供服務的演員(actress)、

看到甚至進入某些場域(office)的後台(backstage),

才慢慢發現以往認為的天工都是前人辛苦打磨出的痕跡...

 

文章標籤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藍山也是一個關於地球誕生初期的傳說,或許就能解釋為什麼人們永遠無法抵達(79)

-那座藍山,看得見,到不了。但是若有一天真的到了那裏,還回的來嗎?那樣一座山,前往的人不都已走到了生命的盡頭?(87)

///

-我緊抓著這微小的希望不放。畢竟,科內流士是因為繪製地圖才闖入了我的人生之路;我心裡有一股打不倒的意念,深信只有靠同樣的方式迂迴前進,才能抵達他身旁。(117)

///

文章標籤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智慧文學的發展

1227-1.jpg

 

 

  1970年代之前,舊約學者對希伯來聖經裡面的智慧文學不太感興趣,同時也找不到它在整個希伯來聖經裡面的位置,因為主導希伯來聖經研究進路的Yahwism是從以色列和耶和華的「約」之關係,這個「約」的關係可能是聖約或契約,進而研究其他的約之關係,在這個約之關係下開拓出其他議題;而智慧文學僅被視為以色列對耶和華的回應,被塞進耶威主義的框架的客體。直到1975J. L. CrenshawR. E. Murphy的著作中,挑戰了此種框架:耶威主義如何塞進智慧文學的架構中?

文章標籤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想一個要討論的問題

2。把所有42張卡洗牌後分為三疊:
跟這問題有關、無關、不知道
→我選出『有關』的很大疊,『無關』的很小疊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