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宗教的客體
1 力(單數)
2 力的理論化
3物與力
4 效力、敬畏、Tabu
目前分類:2018-2020中原宗教所 (9)
- Sep 17 Fri 2021 20:01
G. van der Leeuw, 《宗教的本質與顯現》(Religion in Essence and Manifestation)
- Dec 29 Tue 2020 17:14
〈工作倫理的田野想像──以基督教倫理的敘事性為進路〉基督教
107-1基督教倫理學期末報告
- 前言
倫理學牽涉到人應如何行動的抉擇,以及抉擇背後的信念。本文所敘述的案例情境,外觀上可被歸納為工作倫理。現有對工作的討論方向不外乎光譜的兩端:樂在工作者,可以將工作視為上帝賦予個人在世的召命;身不由己者,只能將工作視為一連串履行義務以獲取對價的行為──至多再延伸到迫於(上層不合理的要求或自身家庭經濟)壓力而鑽漏洞甚至違法的行為,但總是脫離不了個人在職位上被期待的角色,欲從中導出某種普遍原則以供個案依循。然而在此種框架下,似乎限制了人與環境可能互動模式的想像,甚至造成人與工作的異化。本文將職場視為人類學研究般的田野,所呈現的敘事,或許可以顯示基督教倫理的整全性,足以統攝在全人的各個層面,而非僅將個人切割成概念的斷片。所提出的問題是:從「人」到「從業人員」的流變歷程中所加增的倫理要求,會不會與既有的倫理實踐相衝突?又當以何種標準評斷對錯?附論在更大的環境脈絡下,如公司整體政策規範與單位實踐的慣行有衝突時,從倫理上如何評價,進而決定個人行為的妥當性。
個案A於某年X-1月間,緣購買S公司保險商品之故而受s單位的業務主管B主任以及時任單位主管的C經理增員,A原有將業務員職業的「角色」與強迫推銷的負面「形象」連結的成見,但仍試著效法使徒保羅在哥林多與亞居拉夫婦一同以製造帳篷為業之精神,於X月至X+10月之間就職於S公司。B主任和C經理的經營方針是將公司視為一個大家庭、將客戶當作朋友般關心,A確實可以體會,也樂於與人分享在s單位的生活,並聆聽對方想法與需求;然而當主管要求A「與親友分享」保險商品時,A仍會陷入上述負面成見,而無法充分履行僱傭契約所載招攬新契約的要求。然而,履行到什麼程度算是充分?不以銷售而以全人關懷為導向的客戶關係經營是否可行?如何可能?以約見客戶為由不出席公司的會議,其容許性僅能以該會議正式程度和該事由與業務的相關性作為權衡的評價標準嗎?又本文所討論的內容,是否囿於保險業務工作之特性而無法一概適用至其他職場?或是能如前段所期待的,提供一種「『人』先於『從業人員』而存在」的整全觀點?本文第二段將敘述A於X月至X+10月就職於S公司s單位期間所發生之數項事件,由於倫理判斷的先決條件是準確且全面了解相關事情的真相,[1]故此段盡可能詳細描述A就職於S公司之狀態。第三段以倫理學的概念,對A的行為與動機予以分析及評價,並試圖連結到更廣泛的場域關係,第四段以教會與基督徒在經濟與工作倫理實踐的角色,並基督教倫理的敘事性作結。
- 案例事實
- 實習期間
- A於X月至X+4月之間處於實習階段,十點開完早會就可以打下班卡。此段時間A仍繼續之前兼職代課的工作,直屬主管B主任對此知情同意,只是告誡A被同事或經理問起時,不要說去代課,要說去拜訪客戶。之後A累計業績達標晉升為正式業務員,下午四點半打下班卡,就沒有再接代課的工作。
- X+5月至X+8月之間,A報名了一個與保險業務無關的外縣市課程,每週有一天要花一個多小時搭車前往,故勢必早於四點半離開,B主任亦知情同意。此段期間內A除了自家人的保件外,成交新契約的客戶只有一位。
- S公司規定每日應填載至少三位約訪客戶名單,A將代課或上課會碰到的人填上,然而實際上至多僅贈送季刊和貼有名片的便條紙等,並未實際進行保險招攬之行為。
- 職展期間
- A每週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協助準客戶E辦理員工團契,並在E的引介下與一些中小企業主交換名片;也曾於上班時間陪準客戶F至大學徵才活動擺攤,與一些同業甚至相近的金融證券業人員交流。B主任肯定A在增員方面的行動力;D經理亦表示可以示範增員同業的技巧。後來A在上班時間參與準客戶的活動反而成為常態,原想藉此對準客戶有整全的瞭解,卻招架不住被反推銷的壓力。最後A實際增員成功的只有以前的朋友G,且歷時數月,直至A離職後G才報聘,A並未享受到公司政策下的增員利益[2]。
- A帶被B主任服務與分享的精神所打動,帶B主任去拜訪牧師師母,此舉可解釋為A對業務員形象的改觀而願意引介重要他人,B主任則以培育接班人的角度切入對話,表達自己也是以分享“福音”的熱忱從事保險業務工作;牧師師母表示從前曾向從事保險業的弟兄購買健康險,也認同保險的價值。最後B主任根據談話過程中蒐集到的資訊,提出子女教育基金的儲蓄險建議。
- A因s單位與教會的地緣關係,而產生福音事工的想像,例如s單位舉辦「價值觀大拍賣」的競標遊戲,讓參與者思考對自己而言什麼是重要的、願意花多少代價來換取,進而引導到生涯規劃的選擇與分享,其實是增員性質的活動。A的母親是教會的小組長,覺得這個活動很有意義,提議小組時間帶組員去參加,被師母否決。
- Jan 28 Tue 2020 14:16
文本理解的建構與聖經學者的解構
科目:107-2聖經研究
授課教師:謝品然老師
一、從康德到德希達
近三百年來,聖經研究的方法從前現代時期的教義建構和主觀靈性經驗,來到現代啟蒙時期的理性主義,是傳統批判學的開端。「批判」並非「學理」,其目的不在擴展知識本身,而是校正知識。[1] 傳統批判學以可重複檢證的科學方法分析聖經文本的來源、編修、歷史、字義,試圖還原文本原貌,認為文本的意義植基於特定的時空下的作者意圖[2];拓展傳統的批判學則進一步考慮古典修辭學對聖經文本的影響[3]、現有的正典形式如何影響歷世歷代的解經,以及引進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來探討聖經文本背後的社會處境,可以看出十九世紀下半葉以來人文學科興起的影響。1960年代,文本詮釋取代歷史批判成為聖經研究的範式,包含了敘事、結構、解構、意識形態、讀者回應,化轉了傳統的批判學。詮釋學的預設是文本意義的統一性及真理性[4],關注影響理解的前見與理解過程中所欲達致的視域融合。
- Jan 03 Fri 2020 14:54
去中心化的聖經詮釋:以本土教會中的政治展演為例
- Mar 13 Wed 2019 20:01
指向一個田立克的生態聖靈論-以比較東正教和儒家環境倫理學為焦點
Focus:生態神學與宗教比較
一、Tillich的聖靈論
審視Tillich一生研究系統神學的軌跡,可以發現他在一戰前1913年就開始系統神學的研究,但此時的手稿較為片段,具有濃厚的觀念論。1926年在馬堡大學的演講,聖靈論與終末論的部分尚未完成。1933年,Tillich從納粹德國來到美國,1957年旅日的佛教經驗導致關聯法神學的緊張,以聖靈論重新思考這個問題。1963年,Tillich才完成《系統神學》第三卷。前人研究較少論及第三卷聖靈論,然而Tillich自己提及該卷回應了對前面的批評,整個系統神學體系才告完成。
*關聯法:世俗提出問題,基督教提出答案→世俗提出答案,你能提出另一個答案嗎?答案和答案的關係是對話,而不是關聯法。宗教對話對當代來說很常見,但回到二十世紀初,對那時代的神學家而言不是簡單的問題:如何在開放對話的同時保持獨特性?
- Mar 10 Sun 2019 21:06
【聖經研究】[書摘] 1.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within the Bible
Henning Graf Reventlow, Leo G. Perdue trans.
Epochen der Bibelauslegung
Band 1 Vom Alten Testament bis Origenes
1.1 The Work of Redactors
- Feb 20 Wed 2019 20:27
【約拿書的公共解讀】CH1 民族身分與普世救贖(謝品然老師)
《約拿書》第一章.民族身分與普世救贖:私有化神的忠實民族主義者?
耶和華的話臨到亞米太的兒子約拿,說:「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
*原文有命令的意思
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為他們的惡達到我面前。」
- Feb 20 Wed 2019 20:22
【約拿書的公共解讀】introduction with 三種大綱(謝品然老師)
- Jul 06 Fri 2018 21:18
北台灣歷史文化巡禮(上)-樂山教養院
早上九點,我們搭上小巴,沿著某條國道,前往八里的樂山教養院參訪。沿途,主辦此課程的中心主任吳昶興老師為我們簡介此次行程的背景,讓我們有些概念。
樂山療養院由戴仁壽醫師創立,當初遭到許多附近居民的抗議,還必須承諾「我們的水不會流到你們那邊」。雖然退到沒有公車直達的八里荒郊,卻得到一片清幽綠地,和居高臨下的視野。
官網的介紹一定比我寫得精準,就不詳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