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2017聖光基督教經典導讀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堂課甚難,所以拖了很久才整理出來。讀指定閱讀時,隱約抓到的概念似乎是,耶穌這個曾經真實活在世上的人,也會受環境影響而進行判斷及行動。這領域很複雜又專業,我想我一樣先簡單列出個人有感觸的三個部分:

一、獻身第一線服事人群

史懷哲認為三十歲以前致力於學問與藝術是合理的,三十歲以後就要獻身第一線服事人群。所以三十歲以前他真的讀了很多很多很多書,老實講我很羨慕能讀這麼多書。我個人是有「大學畢業(22歲)就要出來工作」的壓力,書唸不上去也是其一。跑到非洲行醫是第一線服務人群,回老家代課和做保險業務員(agent)也是啊。這段時間我思想很多關於抽象的人具體的人、抽象的事具體的事。第一線服務人群做的是具體的事,面對具體的人,解決具體的問題,若沒有更高的指導原則,很容易耗損。這指導原則是抽象的,如何將自己與他人、社群與社群在更廣的層面關聯起來,明白這一切都是為著更高的目的而共同存在,因此上半年再怎樣都還有經典導讀可上;但下半年沒有,所以要去上宣教新視野嗎?...工作還是個未定數,怕刷下去卡費繳不出來啊。(我小信嗎)

二、神學歷史化-讀回去活出來

「讀回去(read-back)」這個概念,去年謝老師在台北校園講《神兒子的復活》就有提到,但那時聽不太懂。這次有脈絡,好像稍微抓到那個感覺。第一集也有出場過的Werde認為馬可福音是早期基督教神學讀回去成為歷史,以調和關於耶穌有無彌賽亞身分的兩種基督論;史懷哲同意馬可福音是神學歷史化的結果,然而這個神學,是猶太天啟末世論的神學,耶穌處在一世紀猶太天啟末世觀之下,所活出來的就是這樣的神學/世界觀。

文章標籤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我就知道我會沒時間和空間寫作業啊啊啊>__<報名旁聽是對的...想瞭解莫特曼請參閱去參加過莫特曼工作坊寫了很多篇文章的黃亮維弟兄的網誌!!...想瞭解我瞭解多少莫特曼請看下去^^"

---

『與上帝和好,意味著與現世的衝突,因為所應許的將來尖刺無情地刺著每個未實現的當下肉身。如果我們眼裡只有我們所看到的,那我們就會心甘情願地或勉強地忍受事物現在所是的那個樣子...盼望使人始終在路上,使人對於尚未解決的世界問題採取此開放態度。』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直接從應用層面來談。意識到內住的聖靈是有位格的存在,我們能與祂親密地分享交通,而不能只當作觀念/能力。

陳院長的生命也是與聖靈相交的生命。Good TV專訪《吉星高照》,陳院長家人信主就是因為他小時候的怪病得醫治,成長經歷亦是很戲劇化的故事,在基督裡。

至今陳院長的事工,對外積極傳遞聖光杉林校區設校願景並會同董事及行政主管同工與教育部官員召開審查會議;對內亦不遺餘力地於推廣部開設課程及聖光主日的邀約期能服事眾教會。

陳院長也時常在院訊分享他與聖靈深刻交通的看見,進而剛強壯膽回應神的呼召,無論在校地的購買與董事的溝通上,或看見學院的需要萬分掙扎下奉獻三分之一的存款。讓我們看到神怎麼模塑一位領導者--祂國度中謙卑的僕人。

『那時,猶太加利利、 撒瑪利亞各處的教會都得平安, 被建立; 凡事敬畏主, 蒙聖靈的安慰,人數就增多了。 (使徒行傳9:31)』--聖靈的安慰是可以建造教會的。但人數增多的意義,我想不只是【形式】上的數字,而是【實質】上生命被更新的個人所組成的信仰群體,在世界上所蘊藏的能量--『神的國好像一粒芥菜種,種在地裏的時候,雖比地上的百種都小,但種上以後,就長起來,比各樣的菜都大,又長出大枝來,甚至天上的飛鳥可以宿在它的蔭下。』(馬可福音四30-32)

文章標籤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督教經典導讀】week5 -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吳昶興老師)
 
前幾天才跟家人聊到國小很愛讀唐詩的事,還表演背長恨歌;這廂讀起古文忒有感,只是對著註釋讀難免斷斷續續,索性把原文抄了一遍順過去,才比較能感受文氣和聲韻之美。
 
不同於一般認為基督教是西方的,景教是來自敘利亞東方教會,在亞洲深耕發展,可溯源自使徒多馬。五世紀時聶斯托留教派(Nestorians)被判為異端,直到19世紀才獲平反。『景』這字由『京』『日』組成,用來表達神是那『大光』,再適合不過了。
文章標籤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督教經典導讀】week4-祁克果《愛在流行》(李麗娟老師)
 
讀文本的理解,一言一蔽之是『愛鄰舍』。李老師由祁克果(1813-1855)的生命和思想歷程談起,但我實在和祁克果很不熟,所以若是把筆記照錄會顯得很零散。既然不是在作專題報告,謹分享我個人有所感觸的三個部份:
 
一、父親的教育
文章標籤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督教經典導讀】week3- Paul Johannes Tillich《存在的勇氣》(莊信德牧師)
 
這本乍看之下不容易吞,我在車上只看完一半的指定閱讀,稍微有感;莊牧師的講解卻是相當深入淺出地從Tillich的生命史、思想史,逐步談到他的神學概念,及《存在的勇氣》這本書,讓我們看到Tillich這樣一位德國神學家,怎麼處在一戰間信仰價值崩解、《聖經》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同為時人精神食糧的矛盾時代,怎麼用當代存在主義的語言來表述信仰。莊老師在課前再三給我們打預防針說要突破刻板印象,不要以人廢言。我想,或許要體會(“神入”)田立克的處境,才能真的理解思想的形成及(/跨)時代意義...
 
一、生命史
文章標籤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督教經典導讀】week 2 - C.S. Lewis《獅子、女巫、魔衣櫥》(曾念粵老師)

生於1898-1963年的C.S. Lewis,其《納尼亞傳奇》一系列七部作品雖廣受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歡迎,但也有被Tolkien等當代文學家批評的點:欠缺整合整個故事的基礎架構。雖然整系列處處可見基督教世界觀的影子,最為顯著的是《魔法師的外甥》中的『創造』、《獅子、女巫、魔衣櫥》中的『救贖』、《最後的戰役》中的『審判』主題,但其他四本關涉基督信仰的中心思想似乎就沒有那麼明確。直到半世紀後,生於1968年的學者Michael Ward在其著作《Planet Narnia: The Seven Heavens in the Imagination of C.S. Lewis》中,闡明其發現貫穿納尼亞全系列的架構--中世紀的『七重天』概念。

這裡要先岔出來提C.S. Lewis的背景:Lewis在劍橋大學擔任中世紀與文藝復興英語學的教授[1];1954年也就是納尼亞系列出到第五本那年[2],獲選為劍橋大學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期英國文學講座教授。科學革命前,文藝復興時代的人認為整個世界的層次是彼此對應[3],對宇宙的看法是『地心說』,以地球為中心,上有七顆“行星”依序是月水金日火木土星[4],以同心圓繞行地球,形成『七重天』,這概念一開始是從巴比倫來的。文藝復興時代的思想頗受希臘羅馬時代影響,像保羅在《林後》十二2就有使用『三重天』一詞。

『七重天』當中的每一顆“行星”又蘊含著不同的屬性,例如木星,就代表著愉快溫和、平靜寬大,是君王之星--然而這些對於中世紀的人們而言很熟悉的符號系統,signifier和signified的對應關係[5],對現代人可能比較難以理解,因為科學革命後,人們對星球的理解不再藉由聯想,而是觀察其物理化學性質加以描述。曾老師舉了嫦娥奔月的例子,讓同學思考難道科學發現了月亮的真面目,抽離了原本以神話聯結的意義後,神話就沒有價值了嗎?

曾老師有一系列的課程[6],利用10堂課的時間從七重天的概念,到逐本講解對應的意象。有了比較的對象,應該能更加清楚區辨個別故事在整體架構的中的定位,進而體會納尼亞作為中世紀宇宙觀縮影的深遠意涵。

文章標籤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ingsbury是敘事批判(Narrative Criticism)的開創者。1980年代,資訊的發達造成疆界的流動,跨學科的研究進路也日益發達。相較於先前的歷史批判,敘事批判是透過故事的角度來認識福音書(“敘事”似乎蘊含著“怎麼安排資訊的顯現從而傳達意義”...?)。故事的內在本質是『衝突』,耶穌和當時代人的故事,也充滿著這樣的張力。
 
上半堂課是【馬可】的耶穌故事,William Wiede在《彌賽亞的秘密》中提到『兩極的基督論』:基督的彌賽亞身份在世時是隱藏的,一直到復活升天才顯明,這立論似乎也有些爭議:彌賽亞的身份不是秘密;神子的身份才是秘密。儘管馬可福音開頭旁白式地告訴讀者『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但故事中的其他人物卻不明白,只有上帝、耶穌自己、還有撒旦知道,但耶穌禁戒撒旦的言說(一25.34;三12)。一14-八26群眾對耶穌的工作,反應是希奇的,彼此互問『這人到底是誰』的聲音,迴盪在整卷馬可福音中。八26是耶穌身份揭露的關鍵轉折,門徒知道耶穌是基督,但耶穌禁戒門徒的言說(八30;九9),因為門徒對耶穌『神子』身份的認識還不完全(insufficient; not incorrect)。十四61-64耶穌在官長面前揭露祂身為神子的真相時,官長反而以祂為“僭妄”的,而殺了祂。然而必須透過這段受難敘事,也就是基督上十字架並從死裡復活後,祂身為神子的身份,才充分被認識;而唯有認識基督的身份,才能明白作門徒的意義。
文章標籤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