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enning Graf Reventlow,  Leo G. Perdue trans.

Epochen der Bibelauslegung

Band 1 Vom Alten Testament bis Origenes  

 

1.1 The Work of Redactors

早期的舊約研究者會去尋找歷史書或先知書的原始素材;近期的學術著作較關注文本的最終形式。學者逐漸認知到舊約文本的形成並非單一的發展階段,毋寧背後有段相當長的演化史。探索編修史必要的前提是:舊約文本的當前樣貌是許多匿名編修者工作的成果,這些編修者活動的蹤跡在舊約文本各處被呈現出來。

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文本數量持續增加,被專業的文士修訂並記錄,這些文士與聖殿和皇室關係密切。腓尼基人所發明的書寫字母既是古希伯來也是現代西方書寫系統的起源,涉及廣泛社會階層讀寫能力的發展。古以色列的宮廷也有專業文士(撒下、王上),聖殿的祭司文書(Priestly Document)是摩西五經的四個來源之一,再加上先知的學生也會蒐集紀錄其言論。文士不僅是紀錄,還會去尋求如何適應於處境,使這些話語與之相關,方式可能是擴張或轉型,通常在過程中完全改變了訊息,可看出書卷的某些部份不屬於冠名先知的時代。

我們可以辨認這些編修活動,指出古先知的話以何種方式轉變為可對更晚的時期說話的樣式。

1.2 Threats as Words of Salvation

接著作者以以賽亞書為例說明這個現象:以賽亞被認為活躍於公元前八世紀後半葉,然而以賽亞書40章開始被認為屬於公元前六世紀後半葉巴比倫之囚的第二以賽亞,如44:28, 45:1提到的波斯王塞魯士。1892年又有學者指出56章以下是更晚期的第三以賽亞。

🔺 賽36-39挪用王下18-20, 希西家病得要死。亞摩斯的兒子先知以賽亞去見他 ,怎麼會跟先知以賽亞沒有關係呢?

指涉巴比倫帝國的主題,安插在賽13.14:3-21和21:1-10,對巴比倫流亡時期的人來說是當前的事,然而要接下去問的是,怎麼會恰好接在14:24-27對亞述的威脅之前?亞述是公元前8-7世紀時以色列人的大敵。

新的詮釋空間,以前適用於亞述統治者的強權壓迫,原本指涉的強權儘管消失已久,對新的政治議題仍然類比性地有效。將新的話語加插在廣為人知的先知書中便得到了他的權威。古代並沒有如現代的著作權觀念,認為作者對於他的材料具有著作權,和作者原創性具有財產價值等概念。相反地,按當時的理解,在有效的傳統中加插新的材料,讓這些傳統可以真正參與在新的情境中(There were valid traditions in which one had to insert new materials in order for them to participate authentically in new situations)(7)

⚜️participate直譯作「參與」,好像這傳統是主動的、有生命的主體;如果解做application就物化了。

從13:1, 19兩處論巴比倫,將早先的威脅所指涉的,導入一個新的帝國。

在此例已能論及所謂詮釋,儘管在時期和從文本到經文發展過程的情況還有很多的不確定,像是8:16你要捲起律法書,在我門徒中間封住訓誨看不出來以賽亞有沒有要把自己的言論紀錄下來,然而古代近東的文化完全是文學的,從簡單的希伯來字母書寫就可以看出,此種文化擴散也造成以色列讀寫技巧的發展。

接著作者以賽24-27章進一步說明文本的重新詮釋已經達到無異於正典的地位。賽24的葡萄園之歌指涉到賽5的葡萄園之歌,然而完全翻轉了5的陰森氣息,這裡的雅威是葡萄園的看守者。

(好像快要連到salvation了,加油!)

幾乎所有流亡前的先知書都有晚期編輯的痕跡,這些古代先知的文本被認為是不可更動的,但會被改編為適用新的情境,這新的情境與先知活動的時期相比有戲劇化的轉變,例如讀到賽40:1-2 你們的 神說: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要對耶路撒冷說安慰的話,又向她宣告說,她爭戰的日子已滿了;她的罪孽赦免了;她為自己的一切罪,從耶和華手中加倍受罰。生活在流亡時期的人可能第一次期待一個無條件的拯救。還有一些小地方加插對先知預言的評論,將眼光轉向新世代的拯救(These commentaries have the new purpose of turning to their own time in order to bring into view future salvation for the new generation)(9)

1.3 The Torah as a Norm for Reda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詮釋者的評論也會加入文本變成正典。

先知預言的有效性依申18:22的標準來檢證:「 先知託耶和華的名說話,所說的若不成就,也無效驗,這就是耶和華所未曾吩咐的,是那先知擅自說的,你不要怕他

1.4 Historicizing and Idealizing Interpretation

像詩篇、哀歌這種比較不受時空限制的體裁,就比較難確認它的年代。

對比歷代志的編修可看出的神學興趣。

代上的系譜之後,只有描述掃羅和非力士人的征戰,其他撒上對這位以色列第一個王的敘述被省略了。這段敘述的兩個細節:整個掃羅家的敗亡、以色列人逃跑(代上10:6-7)。這段敘事的收尾,對於掃羅的結局提供神學基礎:「 這樣,掃羅死了。因為他干犯耶和華,沒有遵守耶和華的命;又因他求問交鬼的婦人, 沒有求問耶和華,所以耶和華使他被殺,把國歸於耶西的兒子大衛。

1.5 Redction as Interpretation

在歷代志的編修中能看見早期猶太主義(Judaism)的解經(exegesis):文本敘事的擴張被視為權威(haggadah),文本增/刪/改

近年多討論的主題是:歷代志有無自己的詮釋?反對者認為歷代志出錯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列王記以外的來源,但這樣的說法也是一種典型的"米大士"

There's no fixed point of entry for the beginning of "interpretation", since interpretation grows out of the texts themselves.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聖經詮釋史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咦針 的頭像
    咦針

    玻璃海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