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劍橋基督教教義手冊》,根頓(Colin E. Gunton)主編,石彩燕譯,(香港:天道書樓,2006)

  本篇首揭人類陷入集體身分危機之旨。「認識自己」包含了對人類自身及以外的認識。基督教的人觀有其神學性;聖經以外的文本亦從人文和科學的不同向度談論著對人的理解,發現人類充滿矛盾和張力的複雜層面。

神學故事?

  自奧古斯丁至加爾文,古典至改革時代的神學,將人觀置於上帝觀之後,存有秩序(創造)與知識秩序(啟示)二方面皆然;現代神學則反之,笛卡兒與康德以降的認識論以人的主觀為基礎,如士萊馬赫、布特曼從人的信仰、人的存在等人類經驗來開始神學,巴特批判此種論調。在道成肉身的啟示中,人的故事從創世紀到啟示錄逐步開展。

  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等「非神學人類學」所敘述的故事,從物質層面固然可分析人的組成元素;但對於人類的本質的界定,及其在社會群體中的行為,有賴於歷史和文化研究來詮釋;詩、畫、音樂等藝術作品亦能體現人類處境。

  人類的存在充滿著矛盾與張力,既富創造力又具破壞性,後現代主張知識建構即權力作用,人類對世界、對自我的認識似越發不可能;然而從神學的觀點,福音帶給人類一個自我了解的新方向。

有開始有結束:古典範式

  人類起源,首先以創一27揭示人類是具上帝形象的存有;其次以創二27說明人類是有限的受造物,其能量和物質性均來自外於自身之源頭。接著引用創二18揭示人類是「社會-性存有」,性別的差異與關係呈現創造秩序中的社會性。

  人類終局,首先以弗四24說明蒙救贖即是穿上新人,呼應前述「照著上帝的形象」,在基督裡「再整合」為真正的人;其次以創一28說明具有上帝形象的人雖處在創造秩序的限制下,卻被賦予了治理受造物、建立文明的使命。這一切活動的意義如林前十31所言,皆是為榮耀神而行,人和萬物有合宜的關係,在上帝裡找到安息,一如啟示錄終末羔羊婚宴的美好意象。

人的故事:現代與後現代的大混亂

  人是否能超越自我而獲得客觀知識並理性地行使自由?人類歷史的發展方向是如黑格爾所言的理性嗎?在人類歷史經驗中,無論從個別抉擇的偶然性所造就的實存,或以認知操控世界的工具理性觀之,答案都是否定的,啟蒙思想家過分高估了認知主體的自主性。

  人類行為可以被包納入不同的系統中,被不同範疇的學科所解釋,儘管沒有一個系統能宣稱比其他系統更真實,然而這些不同系統的描述恰顯現了人相較於其他生物的獨特性。新興的文化研究領域主張人並非自我組構,而是生於一文化系統,系統中存在的對立概念塑造了人類對世界的經驗,透過語言加諸事物的秩序,進而形成意識形態的宰制,故難謂人類是個別的主體。

人的故事:當代的神學詮釋

  當代的神學家對人類學的詮釋,拉納採取從下而上的進路,認為人是向上帝敞開的,而基督既是人類此種開放性的高峰,亦代表上帝成為自身之外的他者,向人類溝通自己。巴特採取從上而下的進路,認為基督論是人類學的起點及基礎,人類能與上帝相交並非因人類的超越意識,而是上帝在恩典的中揀選人類作為祂的夥伴。潘寧博將人類學學科所描述的人類經驗現象賦予具有終極視野的神學解釋,從歷史的終結來理解,人類是懷著對未來的醒覺而活在當下的存在。

  不同於希臘哲學家的本體論,上帝是「在團契中的存有」,上帝的存有是共融的、交流的行動,這樣的認識在神學人類學的重要性在於,人按照自身與別人的關係而建立具體身分,而非僅作為個別實體即屬完整。然而,人既是不可再化約的本體論實體,便不能把人格界定為關係,因此,與其用概念來定義「人」,不如用敘事來描述「關係」。

自我是話語行動者

  「話語行動者」的概念提供了一個整合模式:「語言」指出人際關係的途徑與媒介;「行動者」則是人在這些關係中的角色。人的本質及其對世界的知識體現於行動,而人在世界中的行動影響著關係的網絡,自我作為關係網絡中的溝通行動者,在更大的社會文化政治處境中發展對話關係,進而塑造個人身分,因此溝通必須被視為人權,褫奪話語權終將使該人被非人化。

  語言儼然成為當代人性論爭的主要戰場,有些哲學家認為人類受制於語言系統而無法為自己的言語採取負責任的行動。從神學的視角,溝通的扭曲被稱為,無論是將語言作為宰制工具,或是因拒絕溝通造成的自我封閉,都無法與他人適當地交往。然而,上帝在溝通行動中走出自身之外,與他者建立對話關係;是以若將具有上帝形象的人理解為上帝存有和三位一體溝通關係中的迴響(echo),那麼人的自我認識便不是來自反省,而是來自回應上帝的呼喚。

自主性的再思

  自我是話語行動者的範式,如何回應傳統自主性的人觀?認知主體方面,理性並不在於主觀意識,而是在於主體間的溝通過程,藉著語言結構而相互了解,方不落入工具理性觀。道德主體方面,涉及人對於話語的回應行動,是人類作為歷史性存在的整體模式。「人類是獨立自主的個體」這命題是個誤解,從人類學的視角描述人類生活的各種具體形式,可發現所有的個人身分都是藉由被呼喚而活現、藉由溝通性互動而被建立。

基督徒的故事:人是約中關係的溝通行動者

  人被呼喚及認明,始於上帝的話語行動,進而進入與他者的關係中,並在回應中成就本身之殊別性。人是自覺的,不單能經驗世界,也能以身為「我」的身分反省這經驗。人有時間感,在時間中定位自己的身分,與其從形上學,不如從倫理學的角度檢視是否選擇貫徹自己的話語。

  上帝創造人作為立約關係中的溝通行動者,在溝通行動中享有回應的自由,同時具有相應的責任,即受自己的話所約束。溝通行動的目的是聯繫和參與,而非利用和佔有別人。

結語:人是一種召命

  基督既是神聖溝通的起始,又是人類溝通的回應,創世之道做為人類個別性和社會性的存有範式,人類的自我認識於焉成為可能。人被呼召效法基督回應溝通的行動,活在與上帝及他人立約的關係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咦針 的頭像
    咦針

    玻璃海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