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次就不記對話細節了,直接記錄自己心境調適的脈絡)
把人家不理我的原因歸咎給自己沒社會地位其實蠻荒謬的,既然骨子裡知道真正的原因是因為用強迫的態度對待別人,那為什麼改不掉?因為自己也有些被強迫的經驗(某法扶個案),又搭配上那時候在台大團契對信仰的理解有些失衡,以至於無法將這些人拒之於外,結果就是自己壞掉。講到這段的時候我快哭出來了,因為我覺得自己不被善待。
然而隨即轉念:一些人生大事我還是有自主決定空間的,例如北上讀高中,然後心理師就花一些時間釐清我當初那段過程和心境,並比較當初和現在的不同:前者沒有什麼直接的後路之憂,就是唸書考上理想學校而已,但現在好像沒什麼後路。雖然不一定要現在決定未來三十年的工作,但至少多唸兩年書可以有點籌碼挑工作,不像前三年是工作挑我吧
所以對於畢業後那三年和現階段人生的定位,前者是「體驗職場、學習人際」;後者是「在一定的評核機制下組織並輸出資訊」能力的培養。釐清責任歸屬:我沒有必要搞懂每字每句的脈絡,只要在期限內合理輸出就夠了(反正一本書的服務對象那麼多人,每個人有不同的空間),用這樣的心態讀書寫報告,可能有助於我不再因為事情做不完而焦慮、影響人際關係。
(中間還有一些細節,如果之後覺得有必要再補)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