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藍字部分同步發表於博客來會員評鑑*

這本是一年前推薦的,沒想到最近才突然出現在圖書館。菇狗了3-4頁發現一篇書評也沒有,臉書上也只有一篇,所以難得自己來簡單寫一下。
以帶有基督教元素的大眾文學來說,《在我家客廳遇見耶穌》這本比起《小屋》,耶穌的戲份少了很多,幾乎只在主角要發生什麼變動之前出來串場。
可能因為以十幾歲男孩的視角敘述,所以多的是主觀直接的感受描繪(例如「就是想讓姐姐只注意我」的任性,還有幾乎貫穿首尾的「胃裡有個結」)--或許解釋這些現象(父母驟逝造成的PTSD?)也不是這本書的重點,重點是脫序的人生如何「改變」。
我最欣賞的是主角尼古搬到母親的故鄉查姆市認識的朋友組成「北約組織」,幫助主角實現他的悔改補償計畫。剛開始每個成員出場都不是很光鮮,主角這樣唐突的邀請能激發這群烏合之眾什麼團體動力嗎?好像還真的可以!也可能因為他們的生活型態都不是很固定,才有隨時改變的彈性。
比較不滿意的地方是主角最後的結局,有點突兀,(北約組織其他成員的結局還不錯),但仔細想想或許這樣反倒比較接近人生的真相吧。還有「繼承大筆遺產以致不用煩惱錢的問題」這種設定太過超現實,但如果隱喻地看,是不是傳達出某種「生命本身就是最大的財富」意涵呢?
 
或許有些基督徒會覺得讓耶穌在這個充滿混亂的故事中出來跑跑龍套還被當成神經病頗為大逆不道,但小說畢竟少了神學教訓的成分,與耶和華要亞伯蘭離開本地本族往應許之地去的敘事(畢竟是第三人稱)乍看不會聯想在一起,畢竟尼古的耶穌只是偶爾出現一下,沒有沿路都在耳提面命,否則亞伯蘭做的荒唐事可能不比尼古少。這也提醒基督徒,他們最關心的「遇見耶穌」這件事,未必會按照一個典型的模板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咦針 的頭像
    咦針

    玻璃海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