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outlined范浩沙的Ricoeur、上完聖經研究,現在在努力生書評的省思:
一本書,這麼多字,每個字都看完,然後呢?英文書就算把每一個字都翻譯出來,然後呢?
可能要用「螺旋式學習」的方式,就是先有基礎入門的概念[as tool],再漸漸加深加廣。Gadamar詮釋學有所謂「前見」,影響理解的視域。
寫書評要以整本書為單位,先掌握其梗概,再視情況精讀或略讀;然而對於寫研究報告的參考資料,相關的段落需要精讀。
以章節段落為單位,看來看去會覺得作者繞一圈都在講類似的東西,所謂「如何開展論述」對現階段的我來說,是一個非常深奧的技術性問題;然而回到螺旋式學習的觀念(thanks to my mom),這些繞來繞去的論述都圍繞著某一主題觀念(例如我現在讀到的:申命記史觀、編修作為一種詮釋...)那麼,其他文句如何連結這些觀念?
我原本習慣的讀書方式是順著作者的行文順序看下去,因為作者必定有他的邏輯,也可以感受到那個文氣;然而身為一個正在學習如何「重述」、「化用」這些文本材料進而建構自己論述的研究生,只有input是不夠的(雖然我一直嫌棄output導向的閱讀方式太功利,但從技術面看毋寧是種技職訓練)所以output導向的話,我還是會回頭看前後文有關聯的部分(理解的節點),串起自己能manage的表述脈絡。
還是回到螺旋式學習的觀念,同領域的書看多就會越看越快,好像是真的(這點好像是我在某篇網路文章看到的)
用其他的隱喻來講的話:
1. 曲析/樂評的概念
2. 次元/維度的概念
以上,本人還在進行人體實驗階段,還不能保證有效。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