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音樂劇中多了咖啡廳的腳色:老闆娘、店員、用劇本抵咖啡債的劇作家、詩人、Rocker、髮型很像蔡×文的找貓女人。這個設定同行的友人並不認為有達到好的效果,反而刷淡了原作中互相尋覓的張力。我倒是一直想到《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

整齣劇的基調畢竟是大眾的、都市故事的描繪摻雜一些魔幻寫實元素。但看到中斷有點耐不住,我以為是配角太鬧;友人說是音響太差。

開場的傘舞,呼應到後來被雨水打散的姻緣;男主角原本不願只在餐廳拉生日快樂歌,到中間隔著牆為女主角拉生日快樂歌,是整齣戲最讓我感到想哭的地方。

大多時候我OS一直吐槽最好這麼沒有其他社交圈和生活重心啦在水池旁相遇的陌生人有那麼重要可以找一整年嗎?但也可能前面咖啡廳的戲份太多有些模糊焦點,導致這關鍵的一幕沒能凸顯它的重要性,人物也顯得扁平。

女主角的職業--“翻譯”的概念,不斷被化用在更廣泛的語境中,可能前兩年的我會很欣賞這種聯想;但現在我是覺得有點太過了。全劇(至少歌詞)對愛情的無限上綱也讓我產生一些牴觸情緒--當然個人因素佔大部分,下意識地抗拒著那個被投射出的、過去一敗塗地的自己。

今天在國家歌劇院刊物上看到兩齣韓國音樂劇製作人的專訪,談到音樂劇產業的經營,能感覺那份真誠,也一窺其生態,但短時間是沒預算再看戲了。

下午在Ziniz玩了大概兩個小時的這個
https://youtu.be/ZgJlvOWAuBY
抱持著
1)這是人想出來的
2)我是人
3)所以我也想得出來
的自負,最後還是得看影片啊,有些眉角...
證明我在邏輯和空間推理方面只是庸才哪...

https://youtu.be/wTYu4nCBiuQ
這個就沒有挑戰成功惹QQ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咦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